新華社杭州3月12日電(記者段菁菁、鄭可意)春日的杭州徑山,茶香氤氳。自唐代起便名揚四海的徑山茶,歷經歲月洗禮,仍然訴說著茶與文明的千年情緣。
在這片茶香彌漫的山野間,“80后”台灣青年余紀萱正追尋著她的文明根脈,書寫屬於自己的兩岸故事。
余紀萱出世在台北,爸爸妈妈皆為客家人。自幼,她便常聽母親講述祖輩的故事:“我們的根在廣東梅縣,外公的祖輩便來自那裡。”11歲那年,她隨爸爸妈妈來到福建馬祖南竿島,參與了多場兩岸文明沟通活動。“每次見面,大陸的客家長輩們總是熱情地噓寒問暖,同享美食。”這些溫暖的場景深深印刻在她的記憶中,也為她與大陸的深沉情緣埋下了伏筆。
在日本留學期間,余紀萱結識了來自浙江的人生另一半。盡管在外學習、作业了十余年,並與老公計劃長期在海外發展,但她心中始終懷揣著回到大陸的願望。“我一向期望有機會回到大陸發展。”余紀萱坦言。
直到一條來自杭州市余杭區的招聘信息改變了她的軌跡——該招聘面向海外国际百強高校畢業生。“一定要捉住這個機會。”2019年,懷著對中華文明的熱愛與對鄉村振興的神往,余紀萱與老公决然踏上回國之途。
在日本期間,余紀萱曾參與京都国际遺產觀光巴士的總體規劃,並在台灣文創領域屢獲殊榮。入職后,她決定在徑山——這片與日本茶道淵源深沉的当地,发挥自己的才華。
“大學時,我選修了日本茶道課程,其禪意美學深深招引了我,也讓我第一次了解到日本茶道来源於余杭徑山。”
來到徑山后,余紀萱深化研讀国际首部茶葉專著《茶經》,重走“茶聖”陸羽的問茶之路。她驚喜地發現,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明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徑山茶宴”,其點茶過程與品茶方法,竟與她自幼了解的“客家擂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原來中華各地的茶文明同根同源,皆由漢魏的粥茶文明與唐宋的煮茶、點茶文明演變而來。”這一發現讓余紀萱對中華茶文明的傳播作业充滿任务感。在開發“徑山宋韻點茶體驗課程”時,每一次點茶、每一次擊打茶湯,都讓她想起兒時外公親手為她擂制的那碗茶湯,充滿親情與溫暖。
帶著情感溫度的文創產品也愈加简单贏得市場青睞。不到兩年時間,余紀萱與團隊不僅開發出宋韻點茶體驗課程,還打造了大徑山“陸羽與茶小僧”文旅IP形象及文創伴手禮,並創立了以徑山茶為质料的新中式茶飲品牌“陸羽泡的茶”,讓“綠葉子”變成了“金葉子”。
2023年,余紀萱“轉戰”鄉乡民宿和酒店行業。她帶領團隊將閑置農房改造為獨具特征的民宿集群,結合良渚文明、宋韻文明等當地歷史人文特征,優化功用布局與運營動線,同時保留了原有的城鎮風貌。
“鄉村振興不僅僅是创新房子,更要讓文明扎根、讓乡民获益。”在這一過程中,她還與當地非遺傳承人及手艺藝人协作,推動鄉村的經濟增收和文明傳播,更多乡民也因而吃上了“旅行飯”。
在余紀萱眼中,浙江的鄉村好像“外婆親手做的八寶飯”——既傳統又創新,既容纳又充滿人情味。“每一口都充滿驚喜。”她說,“浙江鄉村的特別之處在於它的容纳性,既能在這裡看到數字與科技,也能够感觉到傳統與文明的融合。我期望更多台灣朋友能夠看到這裡的魅力,走進來,親身體驗。”
近年來,余紀萱積極參與兩岸沟通活動,同享了近百場關於本身作业與日子的故事。盡管主題相同,她仍然樂此不疲。
“我是來自台灣的杭州新市民小余,十分有緣,我也姓余,余杭的余。”她總是這樣開場。
余紀萱說,這段緣分就像一次“雙向奔赴”。在她來到杭州的第二年,浙江就發布了8條惠台青年办法,包含树立台灣青年創業創新平台、培养台灣青年參與民宿項目、為來浙發展台灣青年供给優質金融服務等。
“在杭州作业日子的6年裡,我享用到了许多惠台方针和同等待遇。比方,享用到碩士畢業生落户補貼等人才引進方针待遇﹔申領了寓居証,和當地人一樣有了養老、醫療、失業、生育等保險。”
在余紀萱看來,正是這些實實在在的紅利,招引了越來越多台青來浙江筑夢、追夢、圓夢。
“在大陸快速發展的進程中,台灣青年不應是旁觀者,而應是親歷者。”余紀萱說,祖國大陸的廣闊六合足以容納台灣青年的夢想,淺淺的海峽更難以阻擋兩岸同胞同享發展的紅利。
“這個時代,兩岸青年需求肩負起責任與任务,為海峽兩岸的夸姣未來貢獻芳华力气。”她說。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版權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